前陣子我們夫妻倆常常因為阿布的行為問題而生氣

總覺得已經告訴他很多次,或者一再提醒他還是忘記或犯錯

但仔細想想誰沒有罩門,誰沒有壞習慣,誰是完美的

 

在某個親子教養節目中,聽到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的行為問題,才發現真的很多小孩都有一些問題需要修正的~~

節目來賓中一位醫生分享了一個觀念與方法,他提到要多一點耐心與時間,

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只要做一點點小小的動作,我們就會又興奮又拍手的對孩子說:「哇!好棒喔!」可是隨著孩子一

天天長大,家長開始期待孩子行為表現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把孩子的好表現視為理所當然,反而一直叨唸孩子這裡哪裡做

不好,如果我們幫他當3歲的小孩從頭開始耐心的教,就不會那麼生氣而且效果會比較好~~

 

關於拔拔常用權威式的教養方式,我想分享一段話~~

引述一句由暢銷教養名著《第56號教室的 奇蹟》作者雷夫.艾斯奎說的話, 

「我們要讓孩子們有良好的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而做。」

 

今天剛好看到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

處罰跟鼓勵的比例不要高於八比二

  • 劉雅棋Annie Liou◎著

>>>歡迎加入「新知大耳朵粉絲」<<<

爸爸媽媽每天鼓勵孩子的次數,要比處罰的次數多出四倍以上。

 

如果一天下來爸爸媽媽發現,孩子被罰的次數高於這個比例的話,爸爸媽媽可能要仔細的檢視你訂的內容,是不是對孩子

 

來說是超乎他的能力的,還是爸爸媽媽對孩子做得好的事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適時的給予獎勵,或是孩子在前一階段的

 

法規課程還不夠確實,所以孩子還沒準備好要進入「文明規範課程」。必要時,爸爸媽媽可以暫停「文明規範課程」,再

 

回到「法規課程」把遵守法規的階段確實做好。

 

鼓勵孩子絕對比懲罰孩子更能使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可是我發現我們身為一個家長,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只要做

 

一點點小小的動作,我們就會又興奮又拍手的對孩子說:「哇!好棒喔!」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開始期待孩子

 

行為表現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把孩子的好表現視為理所當然,反而一直叨唸孩子這裡哪裡做不好

 

 

小梅有一天在車子裡說了一些話,有一點無厘頭,逗得我和我先生哈哈大笑,這時候她哥哥小堤卻很正經對我說:「媽

 

媽,妹妹這樣說話你覺得很可愛、很好笑,可是如果換成是我說這樣的話,你會認為我很沒禮貌耶。這樣是不是不太公

 

平?」

 

冷不防的,小堤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真的是沒錯,我們常常在孩子長大後開始用許多奇奇怪怪的價值觀,來約束他們,

 

要他們循著一定的標準說話、做事。為什麼長大的孩子就不能天真的說話?

 

當我回頭看我自己第一次在做「法規課程」與「文明規範課程」的時候,有些地方也一樣會忘記要多給孩子探索的空間。

 

心裡只想著應該用怎樣的標準去訂定規範的內容,而忘記了背後真正的用意。還好,在學院的五年裡,我可以不斷的學

 

習、成長、調整,也更了解到在家執行法規的精神。

 

也還好,我有六年時間可以把這些方法用在我那個性格超好,對我超有耐性,超體貼的兒子身上,讓我慢慢的去摸索這個教養的過程。

 

所以,當我女兒小梅出生時,我已經可以完全依照尊重孩子的精神來和她相處了。也還好我有這樣的轉變,因為小梅的個

 

性和小堤完全不同,如果我照著我的「超完美小孩計畫」來教育和規範她的話,可是行不通的。

 

小梅一出生就非常有個性。在加上她出生後沒多久就開始長血管瘤,身體上的不適和源於對自我的恐懼,都對她的情緒造

 

成了不安定的影響。同時,由於她頻繁的進出醫院做治療,所以我一直沒有在行為上用一個比較正式的課程來建立她的行

 

為規範。

 

但是,有一個原則是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的:爸爸與媽媽對孩子一些行為上的態度要一致,而且不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方

 

對孩子的規範。我們要求孩子要東西的時候必須要用說的,但是我們也有對孩子的要求說「不」的權利,孩子也要能接受

 

我們的回應。同理,我們在和孩子溝通與相處的時候也一定用說的,而不是用威脅利誘或吆喝

 

小梅兩歲時,我們離開了學院,搬到了丹佛。那時候先生開始在外面的診所看診,小堤也到學校去上課了。家裡常常只有

 

我和小梅兩個人,而我當時正在修國際專業教練認證的課程,常常要上課,有時候是一個小時,有時候是兩個小時。我把

 

她需要的東西,食物、水等等,幫她準備好以後,我就在書房上課了。我會不時的注意一下她的安全以及在做什麼,但是

 

 

基本上只要她好好的,不吵,她做什麼我都隨她去了。

 

那段時間,有時候小梅會在廚房玩米,常把地板玩到滿地的米,我也不在意。牆壁也是他常常做畫的地方,我也隨他去。

 

有時候他會把毛巾弄濕來擦她的小桌子,然後弄水把地毯滴到濕成一片,也都沒有關係。

 

 

 

因為我從來都沒有對她進行正式的規範課程,也沒告訴她什麼事是不能做的,自然她做任何行為對她來說都沒有什麼不可

 

以,我也沒有覺得要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去做太多的的規範,既然我們的生活型態改變了,這樣對她和對我都是最好、最

 

適當的方法,那麼我也沒有必要一定得用一套「我當下現實做不來的方法」來教她,我也沒有必要因為做不來而感到罪惡

 

或是任何的虧欠。

 

那段時間,面對小梅弄得一團亂的情形,我最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沒關係!」然後請她和我一起收拾乾淨。

 

漸漸的,小梅在玩過所有她想要探索的東西以後,她會理解哪些事是比較好玩的,哪些比較不好玩,也會自己理出一套玩法。

 

結果,不用我告訴他什麼可以玩,什麼不能玩,她漸漸玩起來就比較不會再弄得亂七八糟了。既使弄亂了,她的收拾能力

 

也很好,會知道怎麼收好。

 

現在,有時候看她用剪刀把紙剪得滿地都是,還有玩具、東西亂一堆時,我對她說:「怎麼弄得這麼亂啊?」她最常回答

 

我的就是:「沒關係!等我玩好我會收。」就算有時候她自己沒辦法收得好,她也會請求我幫忙,而我還是會肯定她並且

 

幫她一把。我的目的是在養成孩子的行為觀念和態度,做不好沒有關係,多做幾次就會了。最重要的是要多鼓勵孩子對的

 

態度與行為。

 

雖然小梅現在四歲了,有時候也還是會用哭來表達她的情緒。父母親常會要求孩子不可以哭,包括我自己,我對孩子哭鬧

 

很容易感到不耐煩。可是我從我兒子身上學習到,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很容易因為無法清楚讓你了解他

 

而哭,也有的時候是因為情緒一急,話還說不上來,聲音、眼淚先出來了,就連孩子玩過了頭,太累時也都會變得容易哭

 

。這時是你學習去了解孩子溝通的方法,與耐心對待孩子情緒的好時機,更是家長示範理性溝通的好機會。

 

然,只要是孩子就都會有鬧脾氣、吵鬧的時候,我看過很多的家長在這時候很容易耐不住性子開始罵起孩子。

 

好幾次在一些公共場所、甚至是路上,我看到有孩子哭鬧,然後他們的爸爸或媽媽就不願意抱抱他們或是牽他們的手,甚

 

至把孩子推開。

 

其實當孩子哭鬧時,不用過分的哄騙也不必生氣,輕輕的抱著孩子或是繼續牽著孩子的手,讓他知道你還是愛他的,雖然

 

你不讓他做他想做的事,或是你不喜歡他做的事,但請讓他知道,他並沒有因此失去你的愛與關心

 

而一個心裡知道「無論如何都擁有父母的愛」的孩子,他的心是安定的,自信的,也會是有安全感與歸屬感的。這樣的孩

 

子不需要做一些驚世駭俗的事來得到同儕的認同或是父母的注意,他的行為就不容易會有偏差。

 

當然,品格教育不是父母、老師說說就行的。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品格行為的最根本基礎。而且品

 

格教育也不是在家裡才做,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教育孩子的行為準則,孩子則時時刻刻都在看我們怎麼做怎麼說,你要當孩

 

  

子的好榜樣,才能有成功的品格教育。

 

我自己在從事網路廣播事業,有次節目中我曾經採訪過《拒絕可是的人生》作者西恩.史蒂文森(Sean Stephenson),在他

 

寫的書中,可以明顯的了解到他父母帶給他的影響。

 

對談中,我請教史蒂文森談他父母做了些什麼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他說:「他們是很好的典範,他們在我面前和我的

 

背後過著一個乾淨、健康和充滿愛的生活,他們實踐他們的承諾。當我需要愛的時候,他們給我愛,他們一直都充滿愛,

 

可是當有必要時,他們也會訂下規範給予我適當的懲罰、鼓勵;他們總是告訴我──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能接受的

 

事,我就可以擁有,我可能沒辦法打棒球,但是我可以擁有一支棒球隊。」(史蒂文森本人是天生成骨不全症患者,不但

 

骨髂易碎,也因此成人後也只能生長到三英尺左右的身高)。

 

我繼續問他,「父母可以做什麼,幫助孩子發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他回答我:「就是逮到他們的孩子『做對事』的時候,很多家長被教育成會去指出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可是我不同意,你

 

真的必須不斷的去留意一些他們說或做的當中會讓你感到驕傲的小事、鼓勵他們、告訴他們,他們多有才幹、漂亮、強

 

壯,他們將如何使這個世界改變得更好,當事情不如意的時候,也告訴他們一切都會變得更好。同時,表現給他們看,你

 

會照顧好自己,不要抽菸,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醉,不要大聲對他們吆喝,不要打他們。」

 

除了與史蒂文森的對談讓我印象深刻;容我在這部關於孩子品格教育的最後,再引述一句由暢銷教養名著《第56號教室的

 

奇蹟》作者雷夫.艾斯奎說的話,我想這句話可以提醒所有的父母,不會在品格教育的「規定」、「賞罰」之間迷失:

 

「我們要讓孩子們有良好的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而做。」

(轉貼自bbh資料來源:大寫出版社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布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